“老人组团偷瓜”,凸显基层治理短板

近日,“老人组团偷瓜”事件引发网友热议。据相关新闻报道,湖北某地一位姓余的95后年轻女子回乡创业,在村里投资百万元种了千亩南瓜,好不容易盼到南瓜成熟,却遭到附近老人推着小车、拿着麻袋“组团”来偷瓜。

  为何当地老人会如此明晃晃地“组团偷瓜”?农业生产场地有特殊性,面积大,不封闭,可能还离家远,生产者做不到时时刻刻严加看管,因此,路过的人、馋嘴的孩子在地里偷着摘个瓜、揪个果、拔根菜的情况,在农村并不是稀奇的事,但如果被主人抓住了,还是会觉得羞愧丢脸、不好意思,他们心里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的。但是像余女士所遭遇的明目张胆组团偷瓜,被发现后不仅不以为然,还毁瓜的现象,就匪夷所思了。

  毫无疑问,这种行为不仅是错误的,也是有悖法制的。据了解,当地街道办工作人员回应称,已派人去地里监管,有关部门正在处理。对此,我们不妨等待结果。而令人深思的是,这件事表现出来的是当地一部分村民法治意识淡漠、道德失序,是个人行为,但背后的深层原因则是当地基层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缺失和疲软,特别是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存在明显短板。一方面,在日常的乡村治理中,基层政府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涵养文明乡风、良好家风、淳朴民风,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村民们的行为,导致事件的发生;另一方面,在问题发生之后,当地政府似乎也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,乃至引发舆情的发酵。事情发展到这一步,可以说,已然是一个双输的局面。即便后期司法能够有效介入,帮助挽回一定的损失,制止偷窃的行为,但是对当地营商环境的负面影响短期内恐怕难以消除。

  当然,乡村治理有其现实难点。此类事件往往涉案金额小,老人年纪大、人数多,确实不好管理,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基层政府就可以无所作为。解决乡村的矛盾,本就有很多基层的智慧和办法。更重要的是,如果在源头就能铲除这类事情发生的土壤,才是最积极有效的解决之道。

  这个事情的发生也给我们提了个醒,那就是: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,要更加关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,破除陈规陋习,树立时代文明新风。

  乡村振兴,既要塑形,也要铸魂。当前,我国城乡利益格局深刻调整,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动,农民思想观念深刻变化,这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,也带来一些突出问题。城乡壁垒在被打破的同时,也使得农村曾经封闭的熟人社会被打破,部分群众中难免出现一些精神空虚、道德滑坡和价值偏差等问题。这是转型社会共同的特点,城市有农村也有,但是在农村会更棘手,在地方的发展中往往又极容易被忽视。因为“形”在外,做出成绩容易被看见,“魂”在内,周期长、见效慢,且不容易考核。于是造成一些地方,在塑形上舍得下大力气,却把铸魂当“虚活”,不愿投入太多精力,导致乡村文化振兴出现明显短板。

  “魂”是什么,是根。如果“魂”没了,“形”不可能长久、不可能持续。脑袋瘪了、空了,鼓起来的口袋也会一同瘪下去。就拿此事为例,如果余女士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维护,寒了创业者的心,今后谁还敢到当地去投资农业?无疑是,既失了面子,也没了里子。推而广之,如果类似的问题不能有效遏制,乃至形成了破窗效应,那乡村振兴又如何吸引来外部的支持?

  要杜绝类似问题的发生,既要堵,也要疏,在基层治理上下功夫,根本还是我们常说的完善自治、法治、德治“三治”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。自治方面,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、乡风民俗强大的影响力,教育引导群众树立正确价值观,注重发挥乡村模范精英的示范带动作用,在乡村塑造知荣辱、讲正气的好风尚。法治方面,要加大普法力度,增强村民法律意识,健全农村治安防控体系,提升乡村治理智能化水平。德治方面,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充分发挥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,提升村民思想道德素质,激励村民向上向好、向善向美。

  只有真正铸牢乡风文明之“魂”,让农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里都能有丰盈的获得感,农民才更有精气神,农村才更有吸引力,才能从整体上提升乡村社会文明程度,从而避免“组团偷瓜”类基层治理的困窘,让乡村有形有魂。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